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公司电话:0913-8125580
联系人:彭韩月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朝阳大街与民主路十字向南200米渭南秦腔剧团戏曲舞蹈传习中心二楼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
网址:http://www.sxkzxt.com

中华传统美德之------“礼”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孔子学堂 >> 重阳村孔子学堂 >> 详细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之------“礼”

发布时间:2017-09-05  浏览:1644次  字号:  

   《论语》是记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所记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为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那就是“”、“”、“中庸”。其中“”作为孔子思想的三大核心之一,是孔子毕生推行的理念,更是孔门教学的主要内容。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之为言履也,可履践而行?”那么礼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同时礼又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及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礼的制约。所以《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如果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不学礼,无以立。

孟母三迁

   亚圣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靠纺纱织布维持生活,全部心思地关注着孟子的成长。因为家住在墓地附近,所以孟子就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一些模仿送葬类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迁居到一个市场附近。可是发现孟子很快又学起小贩子沿街叫卖的事来。孟母就又迁居到学堂的附近。当时学堂里的先生不仅教学生们读诗书,明白做人的道理,还教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和接物的礼仪。自从住到学堂附近后,孟子不但能将学到的经典,常常背给母亲听,还能自然地在生活中模仿学堂先生的行事和礼仪。孟母看到学堂对孩子的教化作用,就选择在此定居下来。这件事后来被称作“孟母三迁”,广泛流传至今。

孟子休妻

   孟子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结婚了。有一次他因为有急事,顾不上敲门,就匆匆忙忙的直接跑进了卧室里,不料却看到他的妻子居然蹲在房里。那个时候,妇女蹲在地上是很不礼貌的事情。孟子非常的生气,认为自己娶了一个很没有教养的妻子,就跑去告诉他的母亲说:“我的妻子不懂礼貌,我要休掉她!”孟母忙着问他:“她有什麽不对的行为吗?”孟子回答说:“她在房间里不端端正正地坐着,却蹲着!”孟母接着问他:“你怎么知道她蹲在房间里呢?”孟子回答说:“是我亲眼看到的!”孟母又问:“你进房间之前,先打了招呼吗?”孟子回答说:“没有。”孟母就说:“这样看来,不懂礼貌的那个人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妻子。礼记上记载着,在进入房间之前,应当先有所表示,你难道忘记了吗?我们不可以乘人家毫无准备的时候,去找人家的错误。你进房间之前连喊都没喊一声,她也许有她的事情,说不定当时非蹲不可呢!你匆匆忙忙的忽然跑了进去,这实在是你自己的错误,还要怪你的妻子吗?”孟子听完了母亲的这番教训后,知道是自己在礼貌方面有了过失,感到非常的惭愧和不安,于是以后都随时随地的注意礼节,生怕一时疏忽又做了有失礼节的事。 

   孔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礼的本质在于对人事物的恭敬,而不是用礼的形式去要求别人。由此可见,礼首先是怀有一颗时时感受他人需要的爱心,进而做到内守诚敬,外顺人情。只有这样,礼才会成为人与人之间既爱敬又变通活泼的相处方式。

   学礼是君子之行的起步,而知礼是对礼的认识与体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也。”论语中对礼的认知告诉我们,不懂得天命的大道理,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析辨别人家的言语,就没有可能来认识人。所以知命的君子言行必合于礼,不会见害必避,见利必趋,行险侥幸。礼的体现在恭敬、勤俭、庄重和崇敬。是君子的立身之本。

 

管仲礼让

   春秋时期,周襄王由于戎人骚扰的缘故,讨伐发动叛乱并称王的王子带。在秋季,王子带逃亡到齐国。冬季,齐国齐恒公派管仲拜见周襄王,让戎人与周襄王讲和。周襄王以上卿的礼节设宴招待管仲,管仲辞谢说“陪臣是低贱的官员,现有天子所任命的国氏,高氏在那里。如果他们按春秋两季接受天子的命令,又用什么礼节来待他呢?陪臣谨请辞谢。”天子说:“舅父,我赞美你的功勋,接受你的美德,这可以说是深厚而不能忘记的。去执行你的职务吧,不要违抗我的命令。”管仲最终还是接受了下卿的礼节回国。管仲作为使臣谦让而不忘记爵位比他高的上卿。通过知礼、行礼体现君子之风范,赢得了天子之钦佩从而不辱使命。

   礼的应用无疑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以和谐为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无论小事大事都依照这个原则,如果有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那是不可以的。所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明君。他具有超人的胆识,并且知人善任,又乐于接受意见,对臣子更是以礼相待,因此得到臣民的拥戴,而他的身边还有很多的贤臣辅佐,最有名的是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明君有了贤臣,就好像老虎添了翅膀,整个国家被治理得井然有序,国泰民安。因此唐太宗在位的年代被誉为“贞观之治”。而诸位贤臣之中,功劳最大的要算魏征了。

   唐太宗非常有君王的威仪,大臣们对他都很敬畏,但唯独只有魏征一人,对他一点也不惧怕。太宗一说错了话或是做错了事,他总是毫不畏惧,而且非常严厉的直接指出,从来不纵容。魏征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凡是他所知道的,都会毫不保留的向太宗建议。而太宗对他提出的意见也非常尊重,只要是对的全都采纳。并且,太宗对魏征也从来都是以礼相待,不摆君王的架子。

   唐太宗立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氏很喜欢读书,通晓道理,性情温文娴静,为人节俭,并且尊敬长辈,是一位很知礼教的妇人,更是一位贤内助。太宗非常敬重她,夫妇相敬如宾,从来不在小事上计较。遇到国家大事或是大臣的赏罚,太宗总是征求长孙氏的意见。但是她总认为女人只管家务事,不应该参与国家的事,于是不管太宗怎么询问,她总是闭口不表示意见。

   有一次,太宗回到后宫大发脾气。他说:“我非杀人不可了!”长孙氏很奇怪的问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太宗说:“魏征太可恶了,无论什么事,只要他不同意的,他总是坚持他的意见,不给我面子。好几次在大庭广众前,跟我过不去,我非杀了他不可!”

   长孙氏听了之后,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的退出去。不一会儿,只见她换上了一套隆重的大礼服,很恭敬的向太宗行礼。他们夫妇私下里从来没有讲究过这么隆重的礼仪,所以弄得太宗莫名其妙。于是问她:“你为什么要穿着这么隆重的礼服给我行大礼呢?难道有什么大事值得庆祝吗?”长孙氏很庄重的对太宗说:“我曾经听说,明君才能得贤臣,一国之中有了英明的皇帝,才能产生正直不屈的忠臣。同样的道理,像夏桀,商纣那些暴虐昏庸的统治者,一定不能容忍比干那样的忠臣存在。今天我听你说你有这么一位忠心耿耿,敢于冒着生命危险来进谏的魏征,怎么能不向你道贺呢?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喜事吗?”太宗听了非常感动,从此之后对魏征更加敬重了。

   又有一次,太宗想到南山去打猎,一切都准备好了,随从也都在宫外等着。这个消息被魏征听到了,他立刻跑到宫前面,想等到太宗出来的时候,可以好好劝他不要贪图玩乐。可是等了好半天,都还不见太宗出来。于是他忍不住了,就急忙进入宫中。却看见太宗穿了一身猎装,坐在那里不像要出去的样子。于是就问太宗:“听说陛下想要去南山打猎,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外面的人也都在等着,为什么您还不出去,却坐在这里呢?”太宗知道他来的原因,于是笑着对他说:“今天我本来想到南山去打猎的,但是怕你知道了怪我贪图玩乐,不务正业,于是不敢去,现在已经决定不去了,你就放心的回去吧。”身为君王,能够如此在乎臣子的想法,可见太宗对魏征的重视和敬重。

   后来魏征死了,太宗很伤心,感觉就像失去了一只手臂。太宗很怀念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知,完全是因为太宗能礼敬贤臣,而魏征等贤臣又能对他尽臣子的本分,以礼事君,他们才能共同创造出“贞观之治”国泰民安的繁荣安定景象。

   礼的核心是“中”,礼的价值是“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中庸之道是通过礼来体现的。遵循礼的准则是君子的崇高境界。为达到圣贤的境界,圣人的弟子们在礼的体悟与运用上,无不虔诚地向老师讨教。弟子子贡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是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贫而无谄只是固穷,富而无骄只是消极的有所不为,还有贫富之心。“贫而乐,富而好礼”则以超脱了贫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梅树藏银

   清朝末年华亭县的韩漱山,富而好礼,见义必为,乡里都称他是大善人,但是韩漱山的祖先却出身贫寒。父亲韩翁在秀野桥西开了间小店卖成衣,虽然小本经营,他却好善唯恐不及。有一年除夕前天降大雨雪。深夜里韩翁干完一天的活儿准备睡觉了,忽然听见门环响动,好象有人倚在那儿,又听到叹息声。韩翁秉烛开门一看,见一人拿着包倚门而坐。原来是上海某商行的伙计,收帐回来太晚了,搭船投宿都来不及,只好露宿他家屋檐下等天亮。韩翁吃惊的说:“客人既然收账回来,一定行囊不空,怎可露宿?就算太平无事,怎受得了严寒!陋室虽然破小,尚可遮风避雨。”

   韩翁于是请客人进屋,见其衣履尽湿,就拿出自己过年的新衣为客人换上,又为客人摆上酒菜招待,说:“这是我白天备下的,用来招待客人,请贵客聊以御寒,切莫嫌礼数不周。”当时客人饥寒交迫,不料能得到韩翁留宿款待,且礼意殷殷,客人非常感激,谢不绝口。饭后韩翁又为客人搭床铺被,安顿好了自己才去睡。天亮后风雪更大,无法开船。韩翁又留客人等雪停再走,为客人准备好酒好菜没有厌烦的神色。当晚客人对韩翁说:“感谢您的高义,我无以为报。听说华亭县米价便宜,运到上海去卖可获利丰厚。我手头余银很多,借三百两给您做生意如何?”韩翁正色力辞,客人点头不语。
   “既承蒙行主委任,谨当效力。但是鄙人有个请求,不知行主能应承否?”行主说:“请讲。”韩翁说:“我听说为善必昌,我想从我所得利润中分一部份来周济贫困,遇到有好事也尽力而为。但韩某出身贫寒,银子出自于行主,必须行主允许我才敢施行。”行主许诺,并马上拿出两千两银子交给韩翁。韩翁从此更加致力行善,而他所贩运的货物,也总是获利丰厚。

   自此之后,韩家经商逐渐富裕起来。后来韩翁在秀南桥新买了一幢住宅,连同其中的家具等全部买了下来。家眷准备搬进去前,韩翁进宅去打扫一番,看见一张桌子里有许多字纸,他从废纸堆中捡到一个本子,上面写:“如欲得银两,在梅树下。”他向庭院里一望,不见有梅树,心想这一定是玩笑话,也没在意,把本子放在一边。这宅子的堂屋后面有几间楼房,扶梯都朽败了,现已拆掉,准备改装新扶梯。韩翁来到扶梯下清扫时,忽然看到墙的侧面画有一株梅花,枝干横斜着,姿态和颜色有如微风中摇动的感觉。韩翁恍然记起了那个本子上的话,知道下面必藏有东西。天黑之后和家人点了灯来到那里。见梅树下面全是平铺石板,撬了一下,能搬动。石板揭开,下面有四排大缸,装满了黄金白银,从此韩家成了巨富。韩翁之后更加积德行善,韩漱山继承家业后也恪守家训,致力慈善。韩漱山儿子韩洛卿也中了举,其余子孙大多读书有成,韩家福报正享之不尽。

   这段故事即名为《梅树藏银》,后人也以为韩家致富是因为得了意外之财,却往往忽略了作者汪道鼎所说的关键:“韩翁不甚读书,然而行谊颇高,言必由衷,事无作假。他的好善乐施,完全出于至诚,没有丝毫勉强。所以韩翁虽然出身低微,却突然巨富。人们只见韩家致富得的容易,却不知韩家为什么致富并非偶然。”


   富而有礼无疑是君子的崇高品德,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礼又是怎样遵循的呢?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是说:只是恭敬却不知礼,就是劳而无功。只是谨慎小心而不知礼,就会畏畏缩缩;只是勇猛而不知礼,就会作乱。只是心直口快而不知礼,就会说话尖酸刻薄。在上位者如果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者如果能不遗忘故旧,老百姓待人就不会冷淡无情。
   这就是说仁德与礼仪是相互不可分的,仁是礼的基础、灵魂,礼是仁的体现、落实。礼所以有生命力,在于有内在的仁。如果没有仁,礼就成了死的形式,禁锢人的枷锁。所以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服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服自己的私欲,言行都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现仁在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仁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仁的实现是靠礼来实行的。因此颜回问孔子:实现仁的纲目是什么?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理的的话不去说,不合礼的事不去做。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个人克服了私欲,要在那里落脚,要用什么来实现自己,使克己的功夫得到巩固,那就只有“礼”了。这样视、听、言、动都合于礼就逐渐成仁了。因此颜回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努力按您的话去做吧。”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我们炎黄子孙来说,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这时礼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论语》中对礼的阐述,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最高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学,儒学的经典是《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妙言,无疑是对道德仁义的精辟诠释。而道德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没有礼就无法成就。所以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编辑\排版:郝璐)

上一篇: 中华传统美德之------“忠”
下一篇: 小璐带你读《论语》(一)
收缩
  • QQ咨询

  • 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 电话咨询

  • 0913-812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