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坐马车还是牛车?
发布时间:2019-05-04 浏览:2557次 字号:大 中 小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先师孔子为了对“仁政”的推介,不顾高龄依然在弟子的陪同下周游列国。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息,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是先师孔子出游列国时候乘坐的是何种工具。
车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曾作为古代战争的主要装备,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有很大的影响。鲁迅曾在文章中说:“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所坐的是牛车。”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中也是牛车。很多人也常常想当然地以为孔子的座驾是牛车,实则大谬。
作为礼制的“六艺”之一,“御”就是驾驶马车的技术。之所以叫作“技术”,是因其复杂;具体地说,御包括“五驭”,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逐水曲是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过君表指经过天子的表位时有礼仪;舞交衢是说过通道而驱驰自如;逐禽左是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猎物。
实际上,御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驾车技术。甚至说,御术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帝王之术。作为儒家鼻祖,孔子极其精于御道。人们赞扬其“博学而无所成名”时,孔子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孔子当初拜访老子,就是“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与墨子不同的是,孔子及其儒家都是强烈的精英主义者。礼制实际上就是一种精英治理模式,“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儒家和法家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孔子便以御车来阐述御民之道:“故有道以御之,身虽无能也,必使能者为己用也;无道以御之,彼虽多能,犹将无益于存亡矣。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贵能御也。”
春秋时代以马车为乘人的小车,牛车为拉货的大车。礼制对马车有严格的要求,这从先秦时期的墓葬挖掘就可以得到见证。孔子早年在乡校的时候,就已经拥有精湛的御艺(车技),并精通礼制。“古者乘车,皆立不坐”,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孔子视“礼”如命,只能是驾驭马车,奔波于各个君主豪门之间。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最喜爱的弟子是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天妒英才,颜回三十而夭,孔子很伤心。他哭得十分悲痛,“天丧予,天丧予”。从来拘谨矜持的孔夫子终于流露出真性情,“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论语》记载:颜渊(即颜回)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孔子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
但是,当颜回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掉,来为颜回买棺椁时,却遭到了孔子的坚决拒绝。孔子说:“无论有没有才能都是儿子,我的儿子伯鱼死的时候,也就是用简单的棺材盛殓的,没有使用椁。我不能卖了车为他买椁,因为我以前做过大夫,是不能出去步行的。”并非孔子吝啬,或者说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地位没有一辆马车重要;孔子认为毕竟是父葬子,没必要非得置办外椁,但关键还是不能卖掉车子去步行。对孔子来说,虽然现在不做官了,但曾经也做过官,还做过司寇,那是大夫级别,现在还保留着这个身份。
所以重“礼”的孔子不会坐着“载运货物”的牛车周游各国的,在马车受重视的时代,牛车是“贱车”。当然,以坐牛车为时尚的事情也有,不过,那是在魏晋以后,一是那时江南地区牛多马少,使牛车兴起,二是牛车安稳缓慢,适合养尊处优的士族阶层乘坐。所以,在古代,孔子应该是乘坐宝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