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诞生了无数名留青史的伟大人物,其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在历朝历代都被尊称为圣人,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孔子的地位始终无法撼动。
不过这一切都发生在孔子过世以后,孔子在世之时,其实是一个比较失意的人。他的仕途一直充满坎坷,他的思想也一直得不到认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55岁的时候,被迫离开故土,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路。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当然,孔子周游列国,并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他是有三个目的。第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第二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其他国家去避难。
不过很遗憾,孔子虽然受到了各国君主的礼遇,但他的思想却并没得到认可。当时天下分裂,战乱不断,提倡富国强兵的法家学说,显然更符合君主们的需求。而儒家学说,直到两百年后的汉朝时期,才逐渐有了市场。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干”,在古文中是“拜访”的意思,而不是说孔子一路“揍”了七十多个国君。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孔子为了实现自己推行仁政的思想,见了七十多个大小国君,但是没有一个能任用他的”。
孔子的仁政在现在看来是很好的,但在当时的社会是处在战乱之中,仁政是很难践行的,孔子想要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整个社会的局面,这得付出多大的努力,需要多大的力量与口舌!孔子身在鲁国的时候,鲁国的君主昏庸无能,虽然孔子才华出众,但始终得不到重用,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本来孔子想带着他的弟子们到其他国家寻找出路,但都以失败告终,不是被冷眼相待,就是被冷嘲热讽,甚至被骂丧家之犬,但他仍要一个人去对抗一个社会,这可能就是对理想的执着吧。
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孔子出游的代步工具只有两样,一个是马车,一个是自己的双脚,由于年龄比较大,孔子无法骑马长途奔波。春秋时期,55岁已经属于高龄,但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依然选择去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这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十四年来,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孔子,带着学生们,艰难跋涉于四方,一路上备受冷遇,遭受着诋毁、谗言、羞辱、讥笑和奚落。但面对困顿,孔子始终不渝自己追求的“道”,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一如既往地秉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