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这是一篇蹭妇女节热度的文章,应该发在昨天,但因为本文并不是庆祝三月八日,故而发在今天,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小时候对3月8日的印象,是每到这个时候学校要给女老师演出,我们也能蹭到放假的好处。大一点儿了,就知道这天要给身边的女性长辈送一支花,一张贺卡。
现在的3月8日已不全是以前的妇女节了……
妇女节?女王节?女神节?女生节?
傻傻分不清楚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叫做三八妇女节。这个节日是在1975年设定的,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在传统的“三八”妇女节前一天,逐渐形成了一个“3·7女生节”。因为很多女生认为妇女是指已婚的女性,其实在官方词典中妇女是成年女子的通称,14岁以上的女性都可以叫妇女。因此想过节又想表示年轻的女生们就用3月7日自定了女生节。
至于女神节,其实还是3月8日这一天,只是妇女节的别称,因为女神这个名词更受欢迎。女神节更加流行于网络。
同样的还有女王节。只是相较于妇女节,总归是好听了许多。这样的称呼更得人心,也和现在社会强调的女性平权有所呼应。但说实话,更多的感觉是某电商,为了更好的卖货而诞生的噱头。
女神节到底是谁的狂欢?
逢年过节都是商家打折做活动的好时机,相比起“江南皮革厂,江南皮革厂倒闭啦”和“跳楼大减价,卖完就回家”的广告语,人们对“温情回馈 节日促销”似乎更感兴趣。以至于不管什么节日都能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引起一次购物热潮。大概唯一幸免的就是清明节了吧。
我和家人也赶着昨天的节日促销去了趟超市,结果一看,折扣最大的商品尽是些日用品,像是洗发水,卫生纸,洗衣液之类的。乍一看,好像基本上都是所谓“妇女”的家务活的必需品。
说到底,女神节女王节最初都是电商为了促销搞出来的噱头,只是“劳动妇女节”听起来让人不那么动心。
而随着人们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网购已经成了日常。别说是女王节了,即使是双十一这个专门为电商狂欢的节日,促销折扣都在悄悄降低着力度。不少实体店店也因为3月8日不是节假日,连折扣都不做了。
一个妇女节,居然能引出这么多的演变。
据佛山科技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张喜平表示,表面上看,现在的“女生节”、“女神节”等称谓是商家在炒作,其实这些称谓的兴起还有着另一层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的权利意识更加觉醒,她们更希望在更多的价值观上得到承认。”
张喜平表示,在官方多年的宣传中,“妇女节”更加多展现的是一种劳动妇女的形象,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价值观多元化了,女性更希望社会能认可自己对容貌、身材、气质上的追求,避免“劳动妇女”的刻板印象,所以“女生节”、“女神节”等称谓才能得到大家的响应,“其实这很正常,社会也该多包容这些变化”。
该段选自金羊网
记得以前有句话说,女人的一生有二十年是公主,一天的皇后,十个月的妃子,一辈子的操心。
我不认同这样的话,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应该取决于你的环境,你的身边人,而是应该由自己掌握的。同理,是劳动妇女还是女神女王也肯定不是一个节日能定的。
我们总在强调男女平等,女性平权,但似乎事实总是不尽如人意的。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家庭生活里,职场竞争中,相对来说总是处于劣势的。
所以女性更加看重尊重和平等,我们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产生抵触,对“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句话产生质疑,该是“女子本强”,不为了与男性争执出一个谁强谁弱,只是希望可以被肯定女性的能力。
但肯定女性的能力绝不是在购买能力上被肯定。商家打出“女神”“女王”的口号,什么是女神/女王,就是对自己好对自己舍得,就是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我不完全否认这句话,但如果舍得对自己花钱对自己好成了一种标杆的话,那就是错误的。女性平权意识的觉醒至少不该被商家利用当作卖货的噱头。
我们是在过节,但不是为了血拼,而是为了真正的尊重女性。
男女之间经济上的平等,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劳动权利上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女性也能当程序员,也能开挖掘机,也能成为企业家和科学家,而不是被豢养起来的笼中雀,不是柔弱和感情用事的代名词。
女性平权并不是一个称呼的变化就实现了,在推崇女性平权时,也要格外注意矫枉过正,什么“女王”,“男人都是大猪蹄子”等等,笑笑罢了,女权是平权而不是以女为尊。
不管是哪天过节,女性都要好好爱自己,不卑不亢,努力经营生活,这才是每年过节庆祝的意义,也是真正对自己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