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公司电话:0913-8125580
联系人:彭韩月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朝阳大街与民主路十字向南200米渭南秦腔剧团戏曲舞蹈传习中心二楼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
网址:http://www.sxkzxt.com
发布时间:2017-09-06 浏览:1221次 字号:大 中 小

一部论语承载着千年的文化,
一部论语传达着万物的智慧;
从今天开始我们坚持读论语,
来启动潜意识中无穷的力量。
每天准备10句左右,
可以充分利用等待、
乘车等各种碎片时间,
一起阅读和感受论语。
让传统文化与智慧萦绕在耳畔,
给身心灵带来平静和谐地熏陶。
1、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慎重对待父母亲的丧事,追念祭祀远古先人,这样就会醇化社会风气,使人民的道德变得仁厚起来。”
【诠释】孝是醇化社会风俗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本章论述孝道及其对改善民风的作用。历史上学者们对此有很多不错的解说,例如,孔安国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礼记·祭统》曰:“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2、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就一定去打听这个国家的政闻国事。这是老师主动愿意去打听,还是人家主动告诉我们老师的呢?”子贡回答说:“老师是用温和、善良、恭谨、节俭、谦逊的态度而被人主动告知的。老师的这种获取方法,大概与其他人求取的方法有所区别吧?”
【诠释】本章反映了孔子从教化角度了解民情,从而又以民情推断政治教化的认知方式。这一记载也得到《礼记·经解》以及《孔子家语·问玉》等其他材料的佐证。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观察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放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三年之中认真的遵循守丧之礼,不违背父亲生前的意志,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子了。”
【诠释】本章论述孝道,表达了儒家伦理中从不改父道而考察孝行的思想。三年无改于父道,谈论为人之子的根本“孝道”的问题,父教其子,必循正道。故“于父之道”应为人之子应尽的孝道。
4、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人说:“礼制的应用,以和谐为可贵。以前圣王们治理国家,最为宝贵之处就是在这里,不论大小事情,都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那一定是为了和谐而一味的去追求和谐,而不知道用礼加以节制,所以也就行不通了。”
【诠释】儒家主张“以和为贵”、“以礼节和”。礼贵得中,知有所节,能得中庸之常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和”都极其重要。要保持“和”,最重要的是守礼、有道。
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人说:“信约如果接近或者符合道义,诺言就可以兑现。恭敬若是符合礼教,就能避开耻辱。凭借他亲近应当亲近的人,也能确定他是个可靠的人。”
【诠释】本章谈论为人处世应当从谨慎开始。因为信与义不同,恭与礼也不相同,所以,应当注意:信须视义而行,不能任何事情都信誓旦旦,否则就难以兑现;恭敬也不可以过头,因为过头就会变成虚伪、献媚,可能反而遭受耻辱。还要先看准正派可亲之人,然后才去依靠于他,否则就会反受其累。在生活中谨记这些原则是十分重要的。朱熹在《论语集注》卷一中解释说:“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慎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饮食方面不贪图饱足,在居住方面不贪图安逸;对待工作应当勤快,对待言语应当谨慎;主动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用这种方式匡正自己,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好学之人了。
【诠释】本章论述人不宜追求和贪图物质享受,应当好学善道,从实践中学习。君子为了求道难以顾及安饱。一个人勤敏于所学,则有成功。勤于政事,说话谨慎,不断向有道德的人学习,请教,并进行自我矫正,从而提高自己,这样的人才是好学的人。
7、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请教孔子说:“贫困了但是不谄媚,富足了但是不傲慢,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可以了,不过还不如贫困时好学乐道,富足时爱好礼仪的人。”子贡说:“《诗》中有说:‘好像象牙经过切削和刀锉,好像美玉经过雕琢和研磨。’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开始和你一起讨论《诗》了,告诉你以往的事情,你就可以推知到未知的道理。”
【诠释】本章讲述了人应该有志于道,学问应该不断精进的道理。在贫困的时候不谄媚,富足的时候不傲慢,这是清正做人的基本原则,一般人都容易做到。而不论贫困还是富有,总能做到乐道好礼,则需要更高的境界。在讨论中,子贡心领神会,认识到孔子的要求属于更高的层次。
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足以令人担心,最为令人担心的是自己缺乏为人处世识人的道德学问,以至于使自己不能了解他人。”
【诠释】本章中孔子教育人们应当立足自身,为人处世首先要反省自我,而不是去责备别人。只要自己具备了道德学问,具备了识人处事的能力,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可怕。刘宝楠《论语正义》曰:“此章言人当责己而不责人。凡人之情,多轻易于知人,而患人不知己,故孔子抑之云:‘我则不耳。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患己不能知人也。’”此句与本篇第一章相互承接,首尾呼应。
(编辑\排版:郝璐)
| 上一篇: 小璐带你读《论语》(二) |
| 下一篇: 小璐带你读《论语》(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