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公司电话:0913-8125580
联系人:彭韩月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朝阳大街与民主路十字向南200米渭南秦腔剧团戏曲舞蹈传习中心二楼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
网址:http://www.sxkzxt.com

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孔子学堂 >> 陕西孔子学堂 >> 详细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7-11-27  浏览:1579次  字号: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热爱古代文化,自觉地学习并加以传播。在现实生活中,孔子处处碰壁,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要做官,要推行文武周公之道,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之国,但是当权者没有一个重用他。他退而授徒讲学、整理文献、周游列国,坚持宣传古代文化和自己的主张。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不是神的文化,而是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讲如何做人,做有道德、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与人讲诚信友善,讲互相尊重,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忠恕之道。儒学引导人们追求和谐,鼓励人们营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己内心的和谐,主张用和谐取代社会冲突。儒学主张“和而不同”,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儒学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认为人们经过教育和自己的努力皆可以成才;它不是少数天才的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 孔子说自己十五岁便有志于学问,非常好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5.28)他明确地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7.20)他认为自己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不是先知先觉者。他学习的是自己爱好的古代文化传统,而且学习的态度是勤奋敏捷地去“求”——尽可能获取相关的信息。他还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16.9)孔子根据人学习与否对人进行划分,可见学习在他看来是“成人”的关键。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7.22)孔子的自学能力表现在他能够择善而从的自觉与主动之中,择善既包括对文化传统及发展趋向的选择,也包括对具有特长的师长的选择。“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3.14)属于前者。至洛阳向老子问礼(《史记·孔子世家》)、向郯国国君请教“官制”等则属于后者。可见孔子自学而不断进步,与他择善而从有直接关系。这种对文化传统主动的探求,是好学的重要表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1.14)
孔子好学,择善而从,所学内容是以西周礼乐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是自觉而主动的,有志于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同时也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以求之。可见孔子的“学”不是纯理论性的,其中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他把分享和传承古代文化精髓作为自己的使命。
“学”是获得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粹,同时也涉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拓展。因此,孔子不仅强调“学”具有的仿效的一面,也强调“思”——“学”具有的反思和创造的一面。在孔子的传播思想中“学”与“思”的相互作用不可忽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1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15.31)这些说明,自我的建立,需要以现实境况为基础,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学”与“思”互相转化,传承与创新不断循环。用孔子的话说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2.11)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7.1);“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其思想从整体上看具有明显的崇古倾向。他所崇之“古”,系指古代文化体系,具体而言,则为“礼”或“文武之道”(《论语·子张》19.22)。
   “礼”在孔子思想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他自幼学“礼”,三十而“立于礼”,教学内容是以“礼”为核心的古代文化(“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挽救礼坏乐崩的现状,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12.11)的礼制,维护氏族贵族的等级秩序。在哲学思想上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12.1),认为人的视、听、言、动都要服从“礼”的约束。孔子一生念兹在兹的就是回归一切依“礼”而行的世界,当他再也梦不到周公,当它哀叹“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史记·孔子世家》),他的生命之火也就在风雨飘摇中渐渐熄灭了。而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就在于尊古崇礼,继承和弘扬以“礼”的精神为核心的古代文化传统。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精髓与核心非“礼”莫属,三代文化有因有革,有损有益,但都以“礼”作为基础。“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2.23)孔子指出历史的基底是“礼”的传统,虽然世事变化不已,但以“礼”为基础的文化精神是变中之不变,因而立足于礼,可以前察往古,后知百世。
   孔子以信而有征的态度对文化传统的变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3.9)孔子对文化传统是非常审慎的,对于“夏礼”和“殷礼”,孔子掌握的历史证据不够充分,因而采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的态度。对于三代文化,孔子能信而有征的,是周礼,孔子的复古,并非越古越好,而是以周礼为中心。孔子的目的是用周礼的精神改变当时“礼坏乐崩”的现状,使失序的社会在传统的引领下重回秩序的轨道。孔子声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3.14)周礼以夏殷两代之礼为根据而能扬长避短,这有周初孔子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指出二者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没有创新,传承就会落空。而文化传承创新二者的紧密结合,要靠教育的世代相传,不断加以推进,才能生效,这是因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无穷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民族的命脉,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依托;教育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
   孔子用《诗》、《书》、《易》、《礼》、《春秋》(因《乐》经佚失,故称“五经”)来教育学生,称之为“五经”。经书指重要的书籍(“经天纬地之作”),以与一般书籍相区别。到宋代,儒家经书由东汉时“七经”、唐朝时“九经”,增加到“十三经”。儒家经书维护社会尊卑贵贱的分野,又在个人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到社会责任、实现理想,甚至如何调节人的喜怒哀乐,都有所论述。除儒家经书外,我国古代还有史书、各个思想文化学派的代表作品,以及个人的文学结集等;经、史、子、集汗牛充栋,反映出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是善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民族,这些都说明孔子思想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孔子的思想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没有对优秀文化的科学传承,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基础;没有对真善美的价值认可,难以产生创新思维;没有健全良好的人格,功利偏见可能阻塞创新的道路。因此,在大学,任何一种文化科学的学习,都需要以精神和人格的培育为基础。

排版\编辑:刘英 

文字:白光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秉烛夜读,书中有你!
下一篇: 孝有行,敬有心
收缩
  • QQ咨询

  • 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 电话咨询

  • 0913-812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