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公司电话:0913-8125580
联系人:彭韩月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朝阳大街与民主路十字向南200米渭南秦腔剧团戏曲舞蹈传习中心二楼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
网址:http://www.sxkzxt.com

儒家的忧患意识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孔子学堂 >> 陕西孔子学堂 >> 详细内容

儒家的忧患意识

发布时间:2018-05-31  浏览:1565次  字号:  

 儒家的忧患意识

 

 

 

忧患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中就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指周文王被殷纣王困在羑里而演周易一事。

 

忧患意识

周文王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他推演的《周易》也充满了忧患之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困厄,君子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而自强,不怨天,不尤人,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挫折。

周朝建立后,统治者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相反,则变得更加理性。

他们开始担心重蹈殷商的覆辙,在社会治理上勤勤恳恳,总想使周王朝的统治长治久安,忧患意识更加的明显。

在那时,人们对“天命”还怀有极高的敬意,相信天地能以其伟大的德性维护着自然社会的和谐有序,关怀着天下的每个生灵。

他们对天的敬畏,本就是一种忧患情结。他们担心违反了天命会受到惩罚,所以,要在日常的统治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努力治理国家,顺从天意,把忧患意识的重点从人生福祸,转向了政治统治存亡,忧患的对象乃是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称霸,社会矛盾加剧,现实的苦难使人们不得不关注现实的社会,以获得自身的生存。

庄子主要关心的不是社会现实的改变,而是迫求个人精神上的解脱;墨家提倡兼爱,要求仁人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墨者本身,却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孔子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追求安邦定同、匡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命运同整个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曾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他把“道”看得比人的富贵、生命更重要,提倡为“道”、为“仁”而牺牲的精神,而把个体的苦愁患难放在次要的位置,这就把忧患意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面对乱世,孔子充满了忧患意识,对道义的担当充满了责任感,但是这并没有使他产生悲观情绪。孔子已经超脱了对个人祸福贫贱的忧虑,对道义能否大行于世的执著,达到了“乐天知命”的一种境界。

孔子讲“贫而乐,富而好礼”,心外无物,不再执著于贫困,而是能够从内心做到沛然自足。所“乐”者,是孔子乐天知命,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所“忧”者,乃是“礼崩乐坏”的惨象。看似矛盾的“忧”与“乐”,在孔子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孟子有一句名言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就是,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这就把忧患意识提高到关乎人事成败、国家兴亡的高度。

孟子还指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就是说,统治者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百姓才能乐于接受你的统治,形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良性互动的局面,这种与天下人共欢乐同患难的思想,正是儒家“民本主义”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历代忧国忧民思想的源泉。


儒家忧患意识在后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一个国家,不能居安思危,总有一天是要灭亡的;一个人如果整日逍遥游乐,不居安思危就会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继承了孔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又有所超越,强调进退穷达,忧以天下,体现了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 朗讀者: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國學經典朗誦——《大學》节选
下一篇: 【母亲节】您伴我成长,我陪您变老!
收缩
  • QQ咨询

  • 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 电话咨询

  • 0913-812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