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公司电话:0913-8125580
联系人:彭韩月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朝阳大街与民主路十字向南200米渭南秦腔剧团戏曲舞蹈传习中心二楼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
网址:http://www.sxkzxt.com

《延禧攻略》不只是一部剧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孔子学堂 >> 陕西孔子学堂 >> 详细内容

《延禧攻略》不只是一部剧

发布时间:2018-09-09  浏览:626次  字号:  

 延禧攻略

炉香昼永龙烟白。风动金鸾额。画屏寒掩小山川。睡容初起枕痕圆。坠花钿。

楼高不及烟霄半。望尽相思眼。艳阳刚爱挫仇人。故生芳草碧连云。怨王孙。

——(宋)欧阳修



嗅一嗅

青砖黛瓦朱墙下

散发出的

浓郁文化气息

    你心心念念、追了好久的《延禧攻略》终于大结局了,《延禧攻略》三天两头上热搜,可谓妥妥的霸屏呀!其实,它不只是一部剧。这部剧和着脂粉浅浅香,浓翠薄薄罗,将清廷故事娓娓道来。在戏说与历史间,唱一曲盛世繁华;在青砖黛瓦朱墙下,追寻历史传统文化的足迹。该剧将东方美学与清宫文化相结合,是一部深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诚意之作。这部剧讲述了心存良善,但性格腹黑的女主角魏璎珞,在宫廷里凭借机敏灵活的头脑一路过关斩将,化解重重困难,一步步进阶为襄助乾隆盛世的令贵妃的故事。而在剧情之外,我们则能看到其尊重历史,还原经典的用心。为了真实还原乾隆年间的民俗风貌和吃穿用度,《延禧攻略》剧组用了5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前期筹备,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主创团队探访了江浙一带许多做传统手工艺的民间艺人,参观了多个服化道博物馆,深入了解历史和民俗传统,还专门找来了曾在故宫担任文物修复工作的绣娘,为剧组缝制衣服,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延禧攻略》在预告之时就凭借精致朴素的色调和风格引得网友大为惊叹。无论是剧中人物的衣着打扮,还是宫廷里的道具背景,该剧都脱离了大粉大蓝、超白打光的清宫剧传统风格,力图遵循历史,向观众展现出一个更加素雅精致的清宫奇景。

    首集在选秀中展示出的“一耳戴三钳”,是说满族妇女要在每只耳朵上扎三个孔,带上三只耳环。如果仔细研究过去满洲贵妇画像,随处可见一耳戴三钳的样式。而从《延禧攻略》剧照以及前几集的播出中可以看到,宫中女性,无论妃嫔宫女都做到了“一耳戴三钳”,且佩戴的都是当时宫中女子流行的式样:“大多为珍珠,每串两颗,用金片间隔,上端饰金钩。”这个新鲜的语汇,似乎在过往的同题材作品中未曾被提及过,但细究一番又是有迹可循的。而剧中女子的“两把头”发饰,是满族已婚妇女最常见、最典型的发式,符合清朝中期以前的真实生活景观。《延禧攻略》对装饰的讲究打破了观众对于清朝装扮的固有印象,也为剧作赋予更扎实的历史真实感。

    在美学设计上,剧组独具匠心地用色彩和道具的搭配,体现出每个人物角色不同的性格。为了体现皇后的“端庄温婉”,道具组在长春宫内使用了大量紫檀木,并镶嵌以白墨玉,以青玉点缀。并在房间内更配上酒红色万字纹墙纸,以及明黄色幔帐、流苏等元素。为了体现高贵妃的“华丽”和擅长唱昆曲的特点,该剧将戏台的形式缩小重组,搬进了储秀宫的西暖阁,以大面积的通景画与实体结合,再加木质月洞隔断,更以墨绿酒红色大漆为主色调,并描上金线,展现出撞色不艳、华贵不失的色彩风格。

    不仅如此,该剧还在剧情中融入昆曲、刺绣、打铁花、缂丝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成为古装剧中的楷模。无论是前期剧情中多次提到的刺绣工艺,还是贵妃向皇上进献的王羲之书法《快雪时晴帖》,亦或是剧中多次出现的昆曲片段,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预告片中打铁花一段,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打铁花是流传于晋豫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鼎盛于明清时期,已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勺铁水倾倒城墙,千万花火绽放璀璨,该剧特意将这震撼壮观的非遗文化场面展现于观众面前。相信这部剧的播出,必将极大地激发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俗话说,“看戏看门道,不懂看热闹”,在痴迷于剧中人物爱恨纠葛的同时,多学习一些其中渗透的历史文化,在娱乐的同时又提升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 传统文化之殇。七夕不是情人节!
下一篇: 魏晋娘炮之风带来的悲剧
收缩
  • QQ咨询

  • 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 电话咨询

  • 0913-812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