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去年十月份,久久不响的微信聊天界面弹出一个对话框,一年未见的高中同桌发来了久违的问候,三言两语便唤起了珍贵的回忆,几番互相试探后,他半开玩笑的说道:“来延安吧,学学精神!”“好啊,如果没事必会过来看看。”寥寥话语,两人便约定了十月拜访延安这座革命圣城的计划。

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谁能料到一些百无聊赖的事情接踵而至,匆匆就打断了两人的计划,而这件事也就被我抛之脑后,不再想起。
恰逢端午佳节,这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被我想起,于是匆匆拿起手机,和他联系起来,约定了彼此的时间,便踏上拜访红色革命圣地的旅途。

动车行驶在卧轨上,一路向北。两个半小时的车程,不紧不慢,足够欣赏黄土高原的肃穆悄怆,这片岁月斑驳的黄土地光荣地见证了我国革命事业的成功,而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更是陪伴着一代革命先辈们共度风雨洗礼!伟大的地,伟大的人!
刚下车,老同桌就在不远处等候,一起上了公交车,便开始接受这座革命圣地的洗礼。“没想到,这城市的路居然这么窄?”“这是老城区,道路窄是正常的,新城那边路特宽!”
随着一站站的停行,蜿蜒曲折的延河首先映出眼帘,这看似缓慢而又不太澎湃的河流却在革命年代温养了延安地区的革命事业,说是革命母亲河也不为过。兜兜转转,走走停停,宝塔、清凉二山总算是露出它们的面容。这两座山,本来是什么奇特的,然而上面的革命事业遗迹却为它们增添了时代特色和故事内涵。半个小时的车程,算是到了目的地——延安大学。

这座圣地的高等学府,近些年来培养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而正因它的特殊性,也为其蒙上了一层革命面纱,干部学院可见一斑。
打点一下住宿,吃了延安当地的特色煎饼、洋芋擦擦,便迫不及待地登上了杨家岭,这个开展过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拥有着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的山岭。

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之地,而就是这么一片小山岭,却留下了中国革命的时代印记。
从杨家岭下来,便已是下午时分,而被革命精神目染的我,依旧不觉累意,在我的极力要求下,老同学带我去了曾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的枣园。

刚进园子,便是满园枣树,翠绿碧波的枣树为这红色革命的中心庇荫遮凉、站岗放哨。在参观了几处旧址后,老同学便讲起了枣园的故事,两人坐在树荫下,畅谈着过去的故事,交流见解、抒发情感,颇有几分五四青年的韵味。悠悠蝉鸣,倒为这过去的事,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一阵虫鸣之后,相视一笑,结束了对枣园的拜访。

转眼已是傍晚,公交车上,回想这一天在杨家岭、枣园的经历,还是不由得感叹革命前辈的艰辛,倒有了几分惆怅。
今日的行程,便有一段落,晚上是免不了一顿酒水之欢,老友重逢,几句寒暄,推杯换盏,觥筹交错。
回到住所已是深夜,借着几分酒意、怀揣着对明日的憧憬,随即便匆匆睡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