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生产,是一种古老的生产方式,开始于原始社会,有许多相应的生产方式和习惯。这些狩猎习俗,除狩猎本身外,还反映了祭礼、禁忌、劳动组织、产品分配等许多方面的习俗。
考古证据表明,我们人类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狩猎、采集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拥有了工具和策略,使狩猎成为养家糊口的可行和安全选择。
狩猎在古代的叫法很多,有田猎、畋猎和羽猎等。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流行狩猎了,这和当时的生产资料极度短缺有关。而当农业和畜牧业充分发达足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时候,狩猎活动也变得丰富起来,可以练兵,可以娱乐,甚至可以选拔人才。
《吴越春秋》所载《弹歌》是最早表现狩猎题材的文学作品,只有短短的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形象地描绘了上古狩猎的场面。奴隶社会没有战事时,就通过大规模的狩猎活动来训练军队,增强士兵的格斗技能以及整体配合行动的默契,保证一旦发生战争,可以迅速进入状态。
在战国之前,狩猎是军事大典,是为练兵的综合演习。一个诸侯王的狩猎就和打仗一样,说明了其规模之大,随着军事战术的变化,狩猎不再作为阅军的大典,而变成为帝王的娱乐。汉武帝刘彻是最喜欢狞猎的,”以驰逐野兽为乐”。

唐代帝王的狩猎活动,有正规的规模庞大的田猎和随意灵活、不拘形式的小型打猎,仲冬季节举行的田猎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活动被纳入五礼之一的军礼之中。而且狩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火攻、围猎、网捕、索套、骑马箭射等,有时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由此可以看出来狩猎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谋生技能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狩猎逐渐地具有了娱乐、军事、体育的多重性质,成为习武练兵、强身健体、振奋精神、谋取收获的一项集体性的综合运动。

狩猎在许多民族中,已不再是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它们有时只是作为生活资料的补充或出于某种经济交换价值的需要而被传承下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受到客观资源的制裁,在有些地区和民族中,狩猎活动还是十分活跃的,而且沿习和发展了古代的狩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