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广电局,网络上总是嘲声一片。不论是封禁日漫还是封杀艺人,又或是限娱令还是禁韩令,在各大网络平台随处可以见一些对于广电做法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口水战,可广电到底有什么错呢?
书屋小故事
某天,学校里的几位外教小姐姐走进了我们书屋,点过咖啡后开始了聊天。
这时,外教小姐姐们手机里开着外音播放着《武媚娘传奇》中的“皇上,我是慧娘啊”的片段。她们一遍遍地重复播放这一片段,一边模仿和哈哈大笑。
除了她们模仿时的中文以外,小编也听不懂她们在聊些什么笑些什么 (咱也听不懂,咱也不敢问),只记得当时整个书屋回荡着小姐姐们银铃儿般欢快的笑声……
小编当时唯一的想法是:
“这电视剧这么火吗?不都过去好久了,歪果小姐姐们现在还在看嘛?”
然而人的脑壳构造是千回百转的,于是小编的思路开始逐渐跑偏:
“啧,这剧是范冰冰演的,人家长得那么好看,怎么过去这么久了我还没看呢”
“嗯,范冰冰演的?她是不是还演了《巴清传》?欸,好像还没过审呢?”
(由于跑得太偏,小编一手抖就做错了外国小姐姐们的咖啡)
广电总局:我就是个筛子
经过这次做咖啡手误高速脑回路,小编才突然真切地感觉到,原来不只是美剧韩剧“走进来”,我们也真的是有许多国产剧“走出去”的。
像是翻拍不断的《西游记》,几年前的《甄嬛传》,前段时间的《陈情令》,我们真的有许许多多的优秀国产影视作品,不止是在国内广受好评,在国外也仍然能收到一片掌声。
就像我们吐槽国外部分影视作品一样,国外的观众也会这样对待我国的作品,而走出去的影视作品不只是代表作品本身和剧组团队,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于了我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就影响了国外对我们国家的评价。
影视作品播出在电视屏幕上,而电视屏幕特殊就特殊在其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并拥有长久以来不断积累的公信力。
因此它首先是满足要作为政府的喉舌以及舆论宣传的主阵地的需求,接下来才是通过制播分离等市场化行为逐渐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落后的内容供给之间的矛盾”。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随着电视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广电部门必须要承担起对于内容进行管控的责任。
广电总局:我太难了
从封禁一些日漫、下架部分美剧开始,广电局的做法就开始遭到了网友们的热议,大家都在质疑“为什么广电局什么都禁”。
但我想,广电局也真的很难。
首先,中国影视作品是没有分级制的。正是因为游戏、电影、动漫等没有分级,这才没有一个标准去指导大家根据自己的年龄大小,进行合适的选择。这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主要原因。毕竟大人去看《小猪佩奇》没什么影响,孩子去看《午夜凶铃》那影响可就大了。
其次,孩子是没有判断力的。
游戏中血液不能为红色,电影很多精彩、刺激的剧情被删、优质的动漫和游戏被封,这些做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我们不可能让一个成年人和小孩子一样去玩小猪佩奇,但毕竟也不能让一个小孩子去接触到这个社会的复杂、负面和残忍。
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不否认日漫整体程度上的优秀,但部分日漫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为什么封禁部分日漫,而不是美国的动漫动画呢?
我们可以看一看近些年的美国相关作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龄化。而全龄化的重点,就是首先要考虑 孩子该看什么!
无论是风靡全球的《小黄人》《超能陆战队》,还是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或鸡汤或丧文化的《辛普森的一家》《马男波杰克》,亦或是曾经的动画巨头皮克斯、王者归来的迪士尼还是天马行空的梦工厂。
他们的动画无论是多么题材新颖、天马行空,或关注梦想、或关注自由,亦或是很多带有讽刺和反思。他们所表达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和侧重点:家庭
然而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看日漫长大的,确实那时的日漫真的是80后90后童年回忆里美好的部分之一,《一休》《火影忍者》《海贼王》,那时的日漫也真的是还比较单纯,还真的确实是为了理想信念在创作。
再看看近几年的日漫,不得不说擦边球的现象还是很多的。优秀的作品依然有,但我们必须理性看待日本动漫在这个问题对受众的负面影响。
(本文仅表示中立观点,对任何作品不做评价)
我们无法把一切非正面、不和谐的内容从这个世界抹掉,并打上“错误”的标签,因为它也是这个世界,文化和人性的一部分,我们理应接受,并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它们。
但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文化与文化管制也是在一步步发展的,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些政策上的变动,而不是情绪激动地一味指责。
我们应该相信我们国家的影视动漫作品正在一点点努力进步,也应该相信文化管制相关部门也在一步步摸索。
我们和我们这个国家相关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变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