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公司电话:0913-8125580
联系人:彭韩月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朝阳大街与民主路十字向南200米渭南秦腔剧团戏曲舞蹈传习中心二楼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
网址:http://www.sxkzxt.com

关于七夕 你不知道的秘密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设计团队 >> 今日书屋 >> 详细内容

关于七夕 你不知道的秘密 

关于七夕 你不知道的秘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自从网络的普及,只要是到了七夕节这一天,网上到处都是牛郎织女,“中国情人节”的话题铺天盖地…其实,七夕节真正的含义却在这铺天盖地的热闹里被人给遗忘了。太可惜!

七夕节最早是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崇拜。魁星节是七夕别称,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魁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农历七月初七,俗又称“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中国民间谓“魁星主文事”。

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也有表述为六月初六的),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晒书,又称曝书,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人们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原来,古代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晒书习俗的起源与发展:

晒书的习俗至少从汉、晋开始就已经在民间形成了。而从现有的史料看,晒书被官方重视的时代始于宋代。虽然"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但是隋唐官方的晒书之举却少见于史料。宋代的晒书会则引人注目。

宋代如此,元代也同样有晒书之事。明代时官方藏书的管理松弛致使"阁臣词臣,俱无人问及,渐以散佚",官方的晒书活动也没有得到延续。清代的晒书活动也没有宋代那么规范、大规模了。

近代以来,晒书节逐渐离公众远去了。到了现在,书籍数量、质量均较之前成倍增长、阅读手段也日趋多元,晒书节更不为人知了。作为一种与书有关的传统民俗,晒书节也许只会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关于晒书节有趣的故事:

据《晋书》记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便装疯躲在家里。曹操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曹操,曹操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刻收押。司马懿只好乖乖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心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也有过类似的故事。有个乡绅,藏书万卷却从来不读,反喜附庸风雅,每到晒书日,即令家仆将书搬出来晾晒。有一次,正好被路过的蒲松龄碰到,蒲松龄就躺在他家门前的石头上。乡绅不解,上前询问,蒲松龄眼也不睁,说是"晒书"。乡绅问他书在哪里,蒲松龄拍拍肚子,答曰"书都在这里"。乡绅羞愧不已。

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所以 七夕 请晒书 不要晒礼物!!

上一篇: 好书推荐:《十一种孤独》
下一篇: 假期余额不足 期待与你再相遇
收缩
  • QQ咨询

  • 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 电话咨询

  • 0913-8125580